婺源县虹关村于南宋建炎年间(1127——1130)由詹姓建村。建村者迁居落户时“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”,所以取名“虹关”,又名“虹瑞关”、“虹瑞山庄”。 有“吴楚锁钥无双地,徽饶古道第一关”之称。
2015年11月14日,我们行走徽饶古道浙岭段,从休宁板桥乡樟前村的履安桥起步,至婺源浙源乡西坑村,转至岭脚村吃中饭。间隙问询老板娘,得知虹关村就在5里开外,从西坑村跟着石板路走,是徽饶古道的一段,遂起意,下午去虹关村探幽。
中饭后,回到西坑村,从镇西桥沿徽饶古道{即古代徽州府治(今安徽歙县)至饶州府(初治在今江西波阳)的主要通道}继续前行,穿田园、小村,过古桥、庵堂,沿水圳至虹关村。
徽饶古道穿村而过,两边徽派古民居密匝匝,高墙耸立,鳞次栉比,幽深小巷经纬穿插。据村民说,每条小巷均有名称,“添灯巷”“大有巷”“万安巷”“大成巷”......有一座老屋“继志堂” 保存相对完好,与西递宏村的古民居并无二致,幽静深邃,典雅古朴,古色古香,现已开发做乡村旅社,有客人在休息。室内幽暗,宫灯暖暖的发出黄晕的光。正厅中有两幅楹联,廊柱上“云出岫香飘虹关墨,山水佳蕴藉吴楚源”,点出虹关的地理位置、山水风貌与人文景观,不可小觑。中堂两边的“室当静坐兰为契,人有虚怀竹与同”则体现了主人的高雅情操与淡泊情怀。但更多的古民居并没有得到保护,有些破败、肮脏,甚至腐烂,看得有些心惊。婺源本就是古徽州的一部分,虹关古村徽州印记无处不在,走在虹关村的小巷小弄中,别样亲切,别有清幽。
村口的古樟,确实震到我了。行走这么多地方,才发现古樟是别处的好,比如瑶里梅岭的古樟,岭脚的空心古樟,虹关的古樟更是了不得。树龄有1000余年,树高26.1米,直径3.4米,冠幅达三亩,气势非凡。有云“下根磅礴达九渊,上枝摇荡凌云烟”,被誉为“江南第一樟”。网络上说,古樟旁的古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:“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,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”。古驿亭我们没有看到,对联写得真是好,可惜我们没有眼福,自然没看到。
虹关古村,900年的历史,一次浮光掠影的行走,很难深入了解和体会它的历史、沿革与文化脉络。踏在温润光滑石板路上,抚摸斑驳的墙壁,读着那些墨迹文字,那种沧桑、凝重感油然而生。与徽州一脉的文化传承因地域划分而遭割裂的感觉也很锥心。
户外行走,不光嬉笑开心,不仅出汗健身,不限美景愉悦,能获取知识、有些思考、有些感悟就更好了。希望我们能做到,以期身心受益。
2015年11月14日游虹关古村,11月16日记
继志堂
虹关古樟
照亮回家的路
徽州印记
青藤深巷
添灯小巷
评论